据媒体报道,北京、上海合规网约车不足一成,停派外地车,业内可谓一片看衰。车辆减少、运力降低,进而导致用户流失、订单暴跌,最终影响滴滴整体估值,盈利更是遥遥无期。
面对急于套现的投资者,滴滴并没有坐而待毙,仍在继续编造新的资本故事,以期新的接盘侠出现。据媒体报道,滴滴正在以“无人驾驶”的概念寻求日本软银的投资,这个新的资本故事能说服投资者吗?
无人驾驶滴滴与谷歌相差多远?
无论是汽车厂商、互联网巨头还是打车软件,都将目光锁定在无人驾驶上。目前,谷歌、特斯拉、Uber早已开始无人驾驶载客上路测试,国内的百度、北汽也已加入实测队伍。近期,腾讯入股特斯拉加大对无人驾驶投入,英特尔150亿美元鲸吞Mobileye,强势发力无人驾驶。
即便业内热情盎然,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,大规模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可能还需要10多年时间。谷歌已入场8年,是队伍里的元老级人物,其无人驾驶创始人Sebastian Thrun认为,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,只有类似概念产物,产品尚未商业化。另一负责人Chris Urmson说,“自动驾驶真的出现可能要比曾经预测的时间晚很多,最长可能要晚30年。”
汽车领域是烧钱行业,受无人驾驶科研费用的影响,仅2015年四季度谷歌的运营成本就达66亿美元。最终谷歌决定只开发传感器、雷达、摄像头和软件,以此减小成本。
去年年底,滴滴在硅谷成立无人驾驶研究室。高级副总裁章文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目前,滴滴主要做无人驾驶辅助技术,用于提高司机驾驶安全。业内人士透露,在无人驾驶方面,滴滴目前的战略级别和投入都并不高。
据统计,目前,全球前14大技术公司里有12家已经宣布开发无人驾驶相关技术,全球前14家汽车厂商已经有13家宣布要进军无人驾驶领域。滴滴作为后来者并不具有吸引投资机构的充分条件,从其老股东腾讯转投特斯拉足见投资机构对无人驾驶已更理性谨慎。
缺少烧钱的资本,滴滴恐怕只能在概念上做文章。且不说滴滴是否有实力烧钱与强劲对手竞争,仅盈利模式之困就足以让滴滴难以抽身。在一些海外投资机构人士看来,滴滴向资本讲故事的用意大于其对技术关注的本身。
推广智慧交通被指为取悦政府部门
滴滴另一个战略关键词是“智慧交通”。据滴滴介绍,目前已经与成都、沈阳、南京等11个城市展开了初步战略合作,但具体合作细节基本无透露。唯有与成都的合作提及了将成都的公交、地铁、出租车等交通数据与滴滴的移动出行数据打通,为成都交通决策提供数据参考。
业内人士认为,其实很多地方比如北京、上海的政府部门已建立智能化网络出行分析模型,过多的使用企业数据,反倒使得政府决策受到影响。
况且与滴滴的网约车出行数据相比,高德和百度地图等因接入更多普通私家车且覆盖公交、地铁,其信息则更具参考价值。
网约车新政之后,网约车平台的合法运行需要获得牌照许可,但纵览全国四大网约车平台,除了遭遇资金链断裂风波的易到,首汽、神州拿牌的速度一路领先于滴滴。
业内人士认为,“智慧交通”仍是处在概念层面,滴滴此举重在修复与政府关系,主动向政府示好,以便其更顺利拿牌。
海外市场投资失利 实质进展甚微
滴滴全球化的步骤并非从今年开始。2015年,滴滴为打击国内重要竞争对手Uber曾全球撒网入股他国出行软件。截止目前,滴滴已先后在全球三大洲四个主要国家投资布局,但最终却以投资失利、合作终止收场。
2015年8月,滴滴投资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,据外媒消息滴滴当时的投资金额是300万美元。此后Grab的几轮融资,滴滴都未明确具体投资金额,也就是说滴滴在如今融资接近30亿美金的Grab中仅占1‰!近期,Grab开始入行无人驾驶,看来这是要和滴滴一决高下的架势。
2015年9月,滴滴投资印度出行软件Ola,具体金额仍旧未公布。据最新消息,Ola在今年2月虽然又获3.3亿美元投资,但估值却下降了30%。
也是在2015年9月,滴滴投资1亿美元给Uber的本土竞争对手Lyft,但今年1月,滴滴与Lyft的合作已经终止,Lyft接口不再对滴滴开放,这一消息已得到滴滴确认。
综上来看,滴滴不断释放海外投资的种种利好,却对投资金额几乎避而不提,业务合作上更是毫无实际进展。这个看似“步步为营”的全球化战略既无章法又无实际成效,一纸地图或许编织的只是鼓吹“共享帝国”的美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