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随着补贴的减少、网约车新政的落地,滴滴平台上的司机大量流失、运力不断下降、订单持续下滑,为支撑估值,滴滴开始向市场讲述“租车、金融、海外业务”等故事。
但在业内看来,滴滴的众多新业务还停留在讲故事层面,这些业务既无法维系滴滴江河日下的订单量,更无法给滴滴的高估值以可靠的保证。
用户活跃度渗透率双降
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滴滴的境况的确令人担忧。
去年8月,滴滴并购优步中国,用户量阶段性提升。猎豹大数据平台libra的数据显示,彼时滴滴出行用户渗透率达2%以上。但随着滴滴对乘客和司机补贴的减少,用户渗透率一路下跌。直至今年3月,用户渗透率已降至1.4%,下降幅度在30%以上。
除了用户渗透率,滴滴现行的用户活跃度也在下降。易观智库数据显示,去年10月是滴滴用户活跃度最高峰,但之后也是跌跌不休,直至今年3月,降至并购后优步中国后的最低值。
在标准排名推出的2017新消费50强榜单中,滴滴出行排名也是连续3个月下降,其1至3月排名分别为第9位、第21位和27位。
据Uber披露的数据,自2009年创办以来,Uber已持续烧钱500多亿元。滴滴从未公布财务数据,业内人士分析,与快的、优步中国大战,其至少烧掉200多亿元,而且亏损仍在持续。2016年9月,滴滴被曝出的融资文件显示,2015年滴滴净亏损高达122亿元,预计2016年亏损仍将超百亿。面对每况愈下的2017年,滴滴的确需要大量资金维持。
盈利模式难找 靠持续输血度日
Uber的持续亏损,与其运营模式不无关系。大量补贴以低价打市场,待占据行业垄断地位提价回本。对于部分人工成本高昂,且出租车价格极高的国家,Uber模式有一定市场,并非每个国家通用。
滴滴模式与Uber如出一辙,它的命运又如何呢?与Uber布局全球不同,滴滴主要业务仍聚焦国内。去年年底,国内网约车新政落地,滴滴面临极大政策风险。虽然滴滴也试图出师海外,但均以投资失利、终止合作的失败局面告终。如果说,Uber在全球尚能实现风险共担,滴滴目前还只能牢牢依赖国内市场。
对于滴滴出现用户渗透率和活跃度的双降,业内人士分析,与Uber在海外的亏损类似,低价打市场营造伪需求,一旦价格上涨就面临订单下降的局面。订单不足,运力下降,最终导致用户体验差离开平台。
除了盈利模式本身的质疑,一向以低端车、外地车以及外地司机为主的滴滴,还将面临极大的政策压力。去年年底,多部委联合出台网约车新政,将网约车定位“高端出租车”,各地政策在车牌、车型、司机户籍等方面给出标准。媒体报道,剔除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司机,滴滴运力将下降9成。
无论是Uber还是滴滴,烧钱打市场带来的严重亏损是最大的争议点。这种破坏式发展的模式,不仅扰乱市场秩序,且令各个国家的政府颇为头疼。最担心的尚属投资人,盈利模式到底在哪里?
订单持续下滑、盈利模式难寻,编造的新故事又如镜花水月,就算再融50亿也救不了滴滴。